卓尔不群四十年 星光闪耀天地间 记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风云气象卫星创新团队
40多年来,我国气象卫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成为全球对地观测业务卫星序列中重要成员,实现了由试验卫星向业务卫星的转变,实现了极轨气象卫星的升级换代和上下午星组网观测,实现了静止气象卫星“双星观测、在轨备份”的业务格局,实现了卫星在轨稳定、超寿命运行,实现了多领域应用、多部门共享。
诸多“实现”带来的成就使我国气象卫星事业步入了国际气象卫星先进行列;各个“实现”的背后,是几代气象科技工作者的苦心钻研,紧密依赖专业技术的不断创新、直接依靠人才队伍的通力合作。
过往风云,由技术和人才写就。未来可期,这两项指标仍是气象卫星事业迈向更高门槛儿的试金石。
从破土而立 到硕果挂枝
造什么样的卫星?造出来干什么用?在国际上有没有特色?这些都要通过大量深入的调研工作,进行科学严谨的顶层设计。
一代卫星就是一代人。制定气象卫星和遥感应用发展规划、拟定卫星和观测仪器的研制技术要求、承担气象卫星工程地面应用系统的设计和建设、承担气象卫星观测系统的业务运行等“高精尖”工作,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一代又一代的专业技术人才被看作“高大上”的群体。
气象卫星事业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每个环节的每个个体紧密合作。“它是一个大机器。把任何一个零件拆开单独放在那里,都没有价值。”“风云三号”地面应用系统工程总设计师杨忠东说,“专业性质和事业运转需要国家卫星气象中心的人紧紧‘抱团儿’。”
原地面应用系统总工程师董超华说,气象卫星科研人员从“白手起家”开始,先经历学习、调研、思考,再引进、消化、吸收别国的技术;而后过渡到本国技术的改进、创新、自主发展。这期间,还要“两条腿”走路。一方面要做好自家的事、创好自家的业;另一方面要眼观别家的发展,耳听别家的近况。气象卫星人才队伍始终绷紧弦,有国际视野,有高端站位;手里有“金刚钻”,胸中有大格局,才能一次次破土而立,硕果挂枝。
1988年9月7日,我国第一颗试验极轨气象卫星“风云一号”A星发射成功。随后。我国又先后发射了试验极轨气象卫星——“风云一号”B星和两颗试验静止气象卫星——“风云二号”A星、“风云二号”B星。从1999年到2008年,我国成功发射了“风云一号”C星和D星两颗业务极轨气象卫星和“风云二号”C星、D星、E星三颗业务静止气象卫星,形成了多星组网观测的格局。2008年5月27日,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二代极轨气象卫星首发星——“风云三号”A星发射成功。2010年3月,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完成了“风云四号”气象卫星的立项。
硕果常挂枝,峰高名自扬。科研支撑工程,工程支撑业务,业务又检验科研和工程。而串起整个过程进行良性循环的,是人,是集体的协调、合作与同舟共济。
从轻身重义 到竭尽全力
发展气象卫星事业,不能完全照搬别国的经验,而要立足本国国情和工业发展水平,提出既合理又可行的方案。所以,有时是“满目山河空念远”,必须得走自己的路。从顶层设计,到细节考虑;从科学原理,到系统设计;从研制出卫星,到组成系统,还要让这个系统长期并稳定地运行……从概念化的东西,到真正做成实体,需要创新。
中国工程院院士许健民是该团队的一位代表性人物。把“风云二号”气象卫星“定准”,是非常不容易的。遇到技术故障,需要进行分析的时候,他会给每人分配好任务。做完后,大家挨个到他那里汇报情况。每个人汇报完之后,便可以走了。但是他要从早坐到晚,从头听到尾,而后进行思考、研判、总结。等他离开办公室时,外面常常已是半夜时分。
“风云二号”和“风云四号”气象卫星地面应用系统总设计师张志清刚上任时,压力非常大。“有一两个星期,使劲儿睡觉都睡不着,就去锻炼身体,直到精疲力竭,才能睡着。做气象卫星工作,精神压力很大,弦儿始终是绷着的。要梳理明白哪些是颠覆性的问题,哪些仅仅是工作量的问题,哪些又是借助技术能解决的问题。”
中国科学院院士陶诗言曾经珍藏着一张1971年12月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202训练班结业留念的老照片。在照片的背面,老人留下这样一段文字:“1969年至1970年,我领导的研究小组经过两年努力,将气象卫星的接收设备和卫星云图分析方法研究成功。”在照片背面的背后,有艰苦卓绝的开拓路,有禅精竭虑的试验路,有克己奉公的进取心。
是什么让国家卫星气象中心的这支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在各自的岗位上尽忠竭力?答案是两个字:事业。事业把人心凝聚到了一起。
从4个“看家人” 到一个“大熔炉”
从1971年组建国家卫星气象中心的4人,到现在近400人的队伍,有着近100倍的跨越,人才是气象卫星事业发展的重要资源。这个有着庞大系统的“大熔炉”,汇聚着各方面的人才:大气科学、大气物理、天文、无线电、计算机、地球科学、海洋学、光学、数学、自动控制、遥感应用、微波技术……“这么多专业的人在一起做事,难道不是件很有趣的事吗?” 张志清说。遥感应用室主任方翔举例说:“既需要有‘前端人才’,如对图像、电子有所了解;也需要‘后方人才’,如对遥感技术、气象学比较了解。所以,复合型人才是整个国家气象卫星事业人才队伍的特点。”
能够踏实做好一件事情,专心做好一件事情,是杨忠东所推崇的。“对于专业技术人员来说,一二十年,就做一件事,就研究一个内容,把它做好,是值得的。”
“专业有分工,所以我们的人才能发挥各自的优势,各显其能,各尽其责。但也能相互理解,谁都不能说谁是最重要的,都很重要。这是一个有效的组织,讲奉献,认真、细致、严谨。” 张志清说。
已经退休的董超华把更多的希冀寄托在青年人才身上,“现在年轻人都起来了,希望他们勇于承担,不求快、唯求实。”
从走好脚下路 到仰首望苍穹
如果说“风云一号”“风云二号”的研制是“看别人怎么走”,那到“风云三号”和“风云四号”的时候,国家气象卫星工作已经开始“矫正”,看到别人走的时候在哪个“坑”里崴了一脚,我们就绕过那个坑走。 这就要求我国的气象卫星事业,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在技术上精益求精,在科技上日新月异。
当前,“风云”系列气象卫星产品已经在科学研究等多个重要领域、多个部门得到了广泛应用,在监测暴雨、沙尘暴、低温雨雪等自然灾害中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自从有了气象卫星,影响和登陆我国的台风无一漏网,在汶川特大地震、玉树地震、甘肃舟曲泥石流灾害,以及新中国成立60周年、奥运会等重大活动中,“风云”系列气象卫星提供了全天候的重要产品。气象卫星的用户遍及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等70多个国家和地区。“风云”系列气象卫星从2000年起被世界气象组织纳入全球业务应用卫星行列,成为全球地球观测系统的重要成员,连续多年业务运行成功率保持在99%以上。
而这些是用汗水、泪水、苦水甚至是鲜血换来的。在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主任杨军心里,有着一份切实的深深的崇敬和感激——“从卫星运载、发射、测控到地面应用系统,从国家各部门的决策者到基层的普通人员,成千上万的人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诠释了爱国主义篇章!”
气象卫星事业发展之路任重道远,需要每位从业者倾注全力、竭尽所能。四十年已卓尔不群,天地间将星光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