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砳石:发光的“石头”
眼前的,眼睛因为发炎变红,腿上的老毛病也犯了,走起来路来一瘸一拐。“过几天去医院看看,不碍事。”他笑着说。
孙砳石是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气象局总工程师,在这里已经工作了32年。他爱学习,除了气象观测、预报和决策服务等本职工作干得好,对湿地保护、农业生产等方面也都有研究,同事们称他是“百科全书”。他却认为,自己不过是一颗普通的“石头”,能在气象这片天地里发光发热已经很满足。
懵懂“石头”迷上了气象
小时候,家里要盖房子,最缺的就是石头,所以孙家小孩的名字都是由“石头”组成的。孙砳石的父亲在当地铁路局工作,1968年,由于工作调动,他们家从齐齐哈尔搬到大兴安岭。
上中学的时候,有个姓薛的老师,既教地理也教历史。不管是大气的运动,还是阴晴雨雪,薛老师总是讲得十分生动。即使是在历史课上,薛老师也总能把历史故事中的气象知识挖掘出来,绘声绘色地讲给学生。“那些故事令我终身难忘,也引发了我的思考。”孙砳石说,这些气象知识在他心里“活了起来”,开始生根发芽。
1975年高中毕业后,孙砳石到铁路上做合同制工人。1977年,我国恢复高考,孙砳石想起了自己曾经的气象梦想,便拾起书本。次年参加高考,他毫不犹豫地选择气象专业。
1982年,毕业后的孙砳石被分配至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气象局,开始了自己的气象生涯。
遭遇灾害激发气象情怀
孙砳石成为观测员不到一年,就遭遇了一场罕见的暴风雪天气。他对气象的兴趣,也因为这场风雪升格成一种情怀。
1983年4月25日,孙砳石一直清楚地记得那天。那已是万物复苏的时节,天空却开始降下大雪,紧接着出现大风,瞬间风速竟然达到每秒25米,随后气温骤降,降温幅度超过10℃。在大风和低温的催化作用下,雪很快变成超过20厘米粗的冰凌,并附着在电力设备上,导致大面积停电。供水和交通也都中断,人们只能靠雪水度日。雪停后,气温迅速回暖,融雪性洪水又接踵而至。
“作为观测员,我观察到每个变化的过程,也深深体会到气象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孙砳石说。
后来,孙砳石从观测岗位走向预报和服务岗位。然而,无论是做预报员,还是市气象台台长,他始终记得这场自然灾害带给自己的心灵冲击。他总这样提醒自己和同事:“气象工作就是给老百姓服务的,我们一定要对得起老百姓。”
基层工作不能说“不会”
在做决策服务时,孙砳石发现,在以农业为主的齐齐哈尔,不懂农业就没法做好这项工作。于是他买了教材,开始自学农业气象相关的教学课程。但在实际工作中,他发现当地农业实际情况和教学课程有很大不同。他又承包了几亩地,把玉米、大豆、水稻、向日葵等当地主要作物种了个遍,才逐渐掌握了当地农业生产和气象条件之间的关系。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当时的扎龙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找到孙砳石,想合作开展针对湿地的研究。从那时起,通过交换资料、座谈、现场调查等方式,孙砳石开始逐渐了解当地的湿地和气候以及气候变化等方面的情况。
2002年,大连理工大学水生态实验室申请了《松嫩平原洪水资源的利用与湿地生态环境管理的研究》课题。湿地和水环境与当地气候条件密不可分,因此他们通过管理局寻求气象部门的帮助。孙砳石参与设计了扎龙湿地9要素生态气象站。12年来,结合该站的观测数据,孙砳石做了很多研究。他一趟一趟地往扎龙跑,取样、观测,风雨无阻。
谈到遗憾,孙砳石说:“我个人后期在学术水平上提高不大,这与我涉及面太宽泛有关系,但我并不后悔。在基层工作,任务多、人员少,一个人必须在很多方面有所涉猎,不能用一句‘我不会’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