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天保卫战 气象在行动 ——湖南气象部门防治大气污染工作纪实
期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深入推进,大气污染问题成了生态文明建设道路上最大的“拦路虎”。近日,湖南省人大常委会召开大气污染防治执法检查动员会,部署具体方案和措施扫除“拦路虎”,还老百姓一片蓝天。
为了让百姓呼吸上清新的空气,气象人时刻在行动。2014年1月,湖南省气象局相继出台《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大气环境监控网络与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建设方案》,并结合湖南实际情况,积极应对大气环境变化,开展大气环境监测预警服务,掀起了一场“蓝天保卫战”,以实际行动争当“治污减霾”排头兵。
拓展环境气象服务新领域
环境空气质量的好坏与气象因素密切相关,为及时、准确反映重污染天气情况下监测预警信息,为大气污染防治提供技术支撑和决策参考,湖南气象部门拓展环境气象服务新领域。今年1月,省气象台与省环境监测中心站合作,在电视天气预报节目、湖南气象网正式发布长株潭环境空气质量预报,内容包括空气质量指数(AQI)、空气质量状况、首要污染物以及出行指南。春运期间与交通部门联动,在微博上发布“湖南省交通气象预报”,对未来24小时高速公路灾害性天气进行预警。
同时,加强大气负离子监测,针对目前大气负离子监测数据发布的实际情况,将负离子浓度由高到低划分环境等级,分别为森林级、高山级、郊野级、公园级、城市绿地级、街道级、工业级。根据环境等级划分相应的健康程度,并通过电视气象节目、气象网站、手机等方式发布贴心 的环境气象服务产品。
畅通预警信息发布“绿色通道”
充分发挥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在气象防灾减灾工作中具有的“消息树”、“发令枪”的重要作用,联合移动、联通、电信三大通信运营商共同开辟气象预警信息传播“绿色通道”,及时发布霾天气预警。2013年共发布霾黄色预警17县次,约22.97万各级责任人、150万人次社会公众接收到预警消息;并通过湖南气象网、湖南气象官方微博、中国气象频道湖南本地节目插播等第一时间向公众发布。
组织气象专家接受湖南卫视《新闻大调查》采访,解读雾-霾形成三要素,倡导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共制作霾专题电视天气预报节目50期,特别是在10月份的雾-霾高发期,连续两周在省级多个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中发布雾-霾系列专题,从雾-霾天气成因、社会公众生活出行、健康等方面提供防御知识。
利用“3.23”世界气象日开放活动、气象科普进校园、气象夏令营等气象科普活动,加强对社会公众环境气象知识的科普宣传,引导公众从点滴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在全社会树立起“同呼吸、共奋斗”的行为准则,共同改善空气质量。
气象服务联动立体全方位
“目前,环保与气象两部门在监测数据共享等方面的合作成效显著,部分地(市)的气象部门与环保部门已联合开展空气质量等级预报。在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中,气象部门服务为防治工作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湖南省环保厅厅长刘尧臣表示。
据了解,目前,全省气象部门建有37个能见度仪,常德、长沙2个大气成分观测站(包含PM1、PM2.5、PM10的观测),29个大气负离子监测站,以及长沙、郴州、南岳、武冈、吉首、常德和岳阳7个酸雨观测站。2006年组建了省级大气成分中心,建立了较为完善的酸雨监测业 务,开发了省级酸雨监测系统,开展了气溶胶监测和大气污染潜势预报试点。2008年开始发布酸雨监测月报,为省政府等有关部门提供决策服务。并与湖南省环境保护厅共同组织环保、气象、科研院所等相关单位专家,成立重污染天气监测预警专家委员会,对大气污染形成机理及防治研究奠定了技术基础。
湖南气象部门一方面要加强大气环境气象预报预警能力建设,在省级天气业务平台基础上,完善省级环境气象业务模块和预报平台,制作全省精细化的环境气象产品。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观测网络,构建立体综合观测系统,实现大气污染实时在线监测,并进行分析、评估和预警等工作。此外,还将组建一支由部门内外业务、科研专家组成的创新团队,建立针对环境气象快速反应和响应创新团队工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