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为小城风雨宁 ——走进河南省孟州市气象局
10月3日早上不到7点,天刚蒙蒙亮,在河南省孟州市气象局气象观测站,王宝炬已经到岗。
王宝炬是这里的气象观测员,37年的基层业务经验让他对新一天的工作驾轻就熟:与前一天值班员做好交接,检查气象仪器,核对气象数据……王宝炬有条不紊地处理着每一项工作。“越是假期越不能马虎大意。”他说。
“1977年我刚来的时候还是个年轻小伙子,自己都没想到在这里一干就是37年。”如今,王宝炬已年近60,日益斑白的两鬓也见证了这一基层台站几十年来的巨大变化。
“这是雨量传感器、这是湿温传感器,现在都是全自动啦!”王宝炬兴致勃勃地给记者介绍着观测站里的每一个仪器,如数家珍。
观测仪器和手段的进步,正是这一基层气象监测站的最大变化。孟州市气象观测站位于该市郊区某生态公园内,走进观测站,面积并不大的院落内井井有条,现代设施一应俱全。室外的百叶箱、测风仪、地温场等将采集到的数据实时传送到电脑中,再进一步进行自动处理和传输。
“2010年以前,这里的观测项目主要依靠目测或人工测量完成,引进自动传感器后,大大节省了人力、物力。”孟州市气象局局长冯秀梅说。
王宝炬告诉记者,在人工测量时期,他每隔一个小时就要往室外跑一次,以记录温度、湿度、雨量等气象数据的变化。“刮大风、下大雨时,别人都是往屋里跑,我们却要往外跑,一点不能含糊,不然就耽搁测量了。”他清楚地记得,当时记录用的铅笔两三天就能用掉一根。
如今,该气象观测站中几个气象观测员的工作节奏仍是“一小时一次”,但得益于观测仪器和手段的改进,其工作内容由“往外跑”变成了“盯屏幕”。孟州市气象局副局长赵景智告诉记者,在值班的24小时内,值班人员每隔一小时就要检查一遍数据,确保准确无误。
变的不仅是监测手段的进步,更多的是气象服务项目的日渐增多和监测覆盖网络的日益扩大。据孟州市气象局党支部书记台定勇介绍,如今,市气象局的雨情监测已覆盖到全市每一个乡镇,并在40个试点村建立了气象大喇叭,气象局的信息一经发出,各村的大喇叭会将其转化成电脑合成语音并向全村播报,切实解决气象服务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孟州市特色农业的发展,同样让气象工作人员牵挂。在气象观测站日常观测、预报的基础上,孟州市气象局的“直通式”为农服务开展得有声有色。
经多次调研和协商,市气象局将当地化工镇一千余亩的梨园作为气象科技服务示范区,在果园内建立四要素自动观测站。“每逢寒潮、大风等天气,赵局长都会直接给我发短信、打电话,提醒我们采取相关防御措施,帮助很大。”果园负责人张芳告诉记者。
基层气象事业不断发展进步,气象工作者的初心却一如既往。记者了解到,孟州市气象局的16名职工大多都是气象岗位上的“老同志”,他们为小城的风调雨顺奉献着青春。“气象局职工一个比一个干劲儿足,基层气象工作琐碎,但其重要性不可小觑,需要我们做的还有很多。”赵景智说。
“明年我就要退休了,这个气象观测站过两年也要搬到更远的乡村去。”王宝炬的语气中满是不舍。台定勇告诉记者,新的气象观测站位于距离市区近10公里的东小仇镇,目前正在规划建设阶段,将于2016年投入使用。届时,气象观测站的设施将更加完善,功能也将更加健全。谈起未来,台定勇信心满满:“相信在更先进、更完善的气象设施保障下,我们气象服务会做得更好。”
图为孟州市气象观测站观测员在查看温度计,与自动传感器做对比观测。贾静淅 摄影
图为孟州市气象观测站观测员在观测地温。贾静淅 摄影
图为该气象观测站工作人员将目测项目数据录入电脑。贾静淅 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