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源:为高原气象事业奉献青春
6月的西藏帕里小镇虽然绿意盎然,但空气中仍有丝丝寒意。走在这座海拔4300米、素有“世界第一高城”之称的小镇里,看不到林立的高楼大厦,看不到门庭若市的商场,更看不到五花八门的娱乐场所,仅仅用半个小时就能逛完整个小镇。一走进帕里镇气象局,远远就看到身穿迷彩服的赵源。他中等个头、笑容可掬,带着一副近视眼镜,看上去年龄并不大。在他自我介绍后,我们才知道这位帕里局唯一的汉族职工,被大家亲切地称为“小赵”的小伙子,竟然已有13年的工龄。
来到帕里局成为“少数民族”
2001年7月退伍的赵源,被分配到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地区帕里镇气象局。刚到气象局时,赵源很不适应。办公室是破旧的土坯房;站里职工烧水做饭都还是用柴火炉子;水电时有时无。夜深人静时,初来乍到的他因为缺氧反应严重而难以入睡,躺在床上就时常思念起远方的家人,在军营3年都没有流过泪的他却偷偷伤感抹泪。好不容易熬到天亮,赵源就听见一阵敲门声,他出门一看,原来是同事来请他到家里吃早饭。他的心里顿时感觉暖暖的……当时站里还有8位职工,7位藏族职工和1位汉族职工都已成家,大家对赵源都非常热情、非常照顾,把他当作这个大家庭的“小兄弟”。
赵源到帕里气象局转眼已经13个年头了,他是帕里局建立以来工作时间最长的汉族同志,也是现在该局唯一一名汉族职工,大家都戏称他是帕里局的“少数民族”。平日赵源也经常向藏族同事学习藏语,久而久之也能熟练地讲一口藏语了。当组织开展各类宣传活动时,赵源经常用一口流利的藏语向老百姓宣传防灾减灾和避险知识等,不知内情的老百姓曾把他误认为是藏族小伙子。单位里的同志们都知道,赵源是个“热心肠”,琼达家的水龙头漏水、卓玛家要抬重东西、拉琼让帮忙网上购物……只要叫一声赵源,他都会第一时间帮助大家。每逢望果节、藏历年等传统民族节日,赵源就主动承担起局里的大部分业务工作,让藏族同事安心过节。
成为一名合格的观测员
对从未接触过气象的赵源来说,气象工作很新奇。刚到气象局的赵源就听同事们说起观测时不能出现迟测和早测现象,数据也不能有误,否则后果很严重。局里特别安排经验丰富、严格认真的老观测员拉琼当赵源的师傅。赵源除认真跟班、学习外,业余时间也常看观测书、电码本。
2010年,赵源因工作出色,被任命为业务组组长,负责基础业务管理工作。在此期间,赵源带领业务组的同志们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定期组织开展业务知识学习、设备仪器检查活动,并利用极端天气过程开展集体观测活动,从实践中积累经验。此外,赵源还陆续给三位刚被分配到局里的大学生当过师父,新来的职工也亲切地叫他“小赵老师”。
防雷宣传“亚古嘟”
2013年年底,赵源开始分管防雷检测工作。他积极参加自治区和地区气象局开展的各类防雷培训班,还经常利用业余时间主动学习雷电防护业务知识,很快就熟悉了雷电防护、图纸审核、防雷检测等知识,并掌握了相关工作操作流程。从今年3月底开始,赵源与同事进行汛期前防雷安全检查,通过近1个多月对易燃易爆、人员密集场所、机关企事业等25家单位的防雷检查,对存在问题的单位及时下发了整改通知书,并督促相关单位限期整改,确保汛期防雷安全。
每年6月至8月,是帕里对流天气发生比较频繁的时节,也是农牧民上山采挖虫草、进行高地势活动较多的时节,农牧民因为雷电造成死伤的事件屡次发生。为提高农牧民的防灾减灾意识,让他们掌握更多的防雷科普知识,有效保护自身的生命安全。赵源和同事们在检测的同时,还专门进村对农牧民讲授防雷知识。令赵源印象深刻的是,在岗古村里给农牧民介绍雷电常识、农牧区雷电防护方法及遭到雷击后的自救方法时,村里的扎西老人听后,连连点头,竖起大拇指,说着“亚古嘟、亚古嘟”(藏语中“好”的意思)。
一个从部队出来的小伙子,扎根帕里13年,将自己最好的青春年华奉献给气象事业。他没有丰功伟绩,在平凡的岗位上兢兢业业,默默奉献,不抱怨、不放弃,虽平凡,但在笔者眼里却已超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