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气象中心中长期预报现代化建设见成效
“请天气预报室提供东北、河南气象旱区未来20天降水情况材料,请中期首席、领班、应急岗做好会商发言和预报材料准备。”中央气象台会商室内,中期首席岗、领班岗、应急岗等异常忙碌起来,分析前期旱情和持续干旱对近期农业生产的影响;讨论中长期时效内是否有降水过程,并特别关注降水开始时间、持续时间、过程降水量,分析降水对缓解旱情的作用;制作囊括气象实况背景、预报趋势、服务建议、防范措施等内容详尽的气象保障材料……
这一切,高效而有序,预报员对于所关注对象的认知了解十分深刻,去伪存真,厚积薄发。而这一切,与中长期预报现代化建设密不可分。中长期预报现代化建设,紧密切合业务和服务需求,针对中长期预报的不确定性,充分利用集合预报多元发散的特点,逐渐由确定性预报思路向概率趋势预报思路转变。8个研发小组,多方开展,重点研发,不同小组之间各有侧重、互有交集。各小组研发方向主要针对极端性、过程性天气在中长期预报时效内的演变趋势,以及由此而衍生的延伸需求,如可预报性的研究、低频振荡研究以及检验订正技术等的攻关研发,并取得了相当成果。
在极端性方面,构建了不同时间尺度的极端降水、气温等要素背景库以及极端天气历史个例库和天气模型;完成了逐日极端天气实时监测产品;同时基于集合预报开发中期极端性天气产品,包括对月尺度模式产品的解释应用技术;此外,完善了业务产品和流程中极端天气预报信息等。
在过程性方面,基于ECMWF、NCEP、CMA、CMC等多中心的集合预报数据,开发了任意指定时段的不同降水量级概率预报产品,并研发不同时段内累计降水量相对于气候态异常的概率预报方法和产品,研发包含概率预报信息的梅雨分区域降水时间演变预报产品等。
各小组分别在不同领域取得了有效进展,对于低频振荡技术,实现了对未来20天降水过程的有效预报;对于检验订正技术,通过分型分系统细化降水特征,并反馈到中长期预报中;对于可预报性技术,利用相关理论体系根据业务需求,融合新技术新方法,在要素预报及大尺度环流订正降水雨带位置上探索出了新的途径。
中长期预报现代化建设作为国家气象中心天气预报室的气象现代化进程的一部分,始终围绕着“提高预报准确率”、“延长预报时效”的目标来展开,并在过程中大力培养预报员尤其是年轻预报员成长,积极探索现代化的预报流程与预报思路建设。气象现代化建设并不局限在硬件、软件、预报方法的现代化,更核心的在于预报思路的现代化,预报员的现代化,而这也正是国家气象中心的当下所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