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区一线】记震中地区移动气象站值守人员
“小孙,16日至19日这次过程请你一定密切关注,尤其确保龙头山镇新装自动站的数据及时传输。”8月16日一早,22岁的孙东汉通过视频会商系统,接收到来自昭通市气象局的嘱托。虽然来这里已经5天,但他昨晚依然睡得不踏实。
结束完早间会商,孙东汉推开车门,这才想到自己还没有洗漱过。四十多米外的河滩上,王强离开前挖的沙坑还在。当清凉的河水扑在脸上,孙东汉感到一激灵,新一天的工作——抑或是说值守又开始了。
在距离云南鲁甸“8.03”地震震中龙头山镇仅5公里的公路旁,一辆写有“气象应急”字样的白色中型面包车格外引人瞩目。地震发生当晚,在众多救援车辆还未开进震区之前,这辆面包车就已冒着山体滑坡、塌方的危险进入震中。它不是一辆普通的面包车,而是一座移动应急气象站,不仅可以接收、处理震区各自动站搜集的数据,还可以与省、市、县气象台乃至远在北京的中央气象台进行实时视频会商。在这里,一个关于时间与岁月的故事,悄然上演。
“二线老同志”顶上抗震一线
3日晚间,移动气象站中第一批值班人员中,包括今年已经56岁的王强。
“地震发生后,省、市、县各部门迅速行动、明确分工,成立了十余个指挥部,而抗震救灾的各个方面都对气象有着迫切需求,因此,每个指挥部都需要有市局领导负责对接。前线应急车必须有老同志坐镇,但当时,大家都在忙,都有脱不开的重任。我想,虽然年龄大了,但我依然是一名气象人,因此我当时就表示,我去一线。”8月14日,刚刚被轮替下来休息的王强虽然双眼通红,但说话仍中气十足,“当然了,我觉得我自己还不‘老’嘛。”
很多人并不清楚,王强是一名糖尿病患者。震后前两天,移动气象站上配备的干粮都含有糖分,王强无法食用。而糖尿病人最容易产生饥饿感,但他只能硬撑下去。
丰富经验解决诸多难题
事实上,移动气象站刚刚进入震区时可谓困难重重。气象站驻扎的地方“前不着村后不着店”,自带的发电机又是为保障仪器运行而设,功率过大,没办法烧水,值班人员只能靠吃干粮、啃干方便面果腹。几天后,附近开建救灾营地,王强出面与施工队协商搭伙,大家猜吃上热饭。
更重要是休息的问题,每班两名值班人员夜间轮流休息,但面包车内各类仪器众多,空间太小,王强他们只得在两排座椅中间垫上纸箱,勉强打个盹。不过,10日之前,当地气温比较闷热,车外温度33℃,车内还要再高出5℃,加上蚊虫众多、时常有余震发生,值班员几乎难以入眠。
在这种恶劣环境下,作为值班人员中最年长的一位,王强的经验不仅在一线监测、预报工作中起到作用,更帮助年轻的同事克服了很多难题。王强说:“我一面帮他们放松紧张的情绪,一面给他们讲,气象人要学会适应各种环境,并想办法解决问题。”
由于生活用水调配困难,值班员既不能用珍贵的饮用水洗脸,也无法直接使用因滑坡而浑浊不堪的河水。这时候,王强想到了利用当地沙地的过滤作用,他在河滩上挖了个沙坑,将河水引入,不一会儿,水就变得清澈。
新老气象人的交接与传承
有意思的是,8月12日,接替王强的一组值班人员中,1992年出生的孙东汉,恰恰是值班人员中最年轻的一位。小孙夏天刚刚参加工作,就“赶上”到地震一线值守,对他来说,既感受到了压力也领悟了责任。灰白色卫衣、黑色运动鞋,个子高高瘦瘦的他,从穿着打扮上与大城市篮球场上的“青春潮男”没什么两样,而一对“熊猫眼”已经告诉我们,五天的坚守,他经历了怎样的历练。
“不辛苦,不辛苦。最苦的时候是王强老师他们在的时候。我们现在吃的、喝的都解决了,最近有降雨,温度也降下来了。当然,降雨对救灾重建是有影响的。10至12日那次降雨过程,我们预报的很好;针对眼下这次过程,我们也不能放松。”孙东汉说,“有这些老同志在,对于完成任务,我心里是有底的。”
从56岁的王强到22岁的孙东汉,最年长与最年轻,34载光阴,是前者的经验积累,也是后者可以学习的财富。孙东汉认为,这次经历对自己如同一场洗礼。王强则说:“这我就快退休了,应该抓紧时间给他们做出表率。”而这样的人员搭配,在震区几个移动气象站非常常见,和孙东汉搭班的也是一位工作时间较长的气象人。
灾难发生后,无论即将退休的老气象人,还是刚刚进入气象部门的“后生仔”,他们都用心血与汗水谱写着“时刻不放松”的职业誓言。在这个特殊课堂里,新老气象人完成了一种传承,不仅是业务技术上的教授,更是精神品质上的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