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样的“雨中青奥”
8月28日,第二届夏季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以下简称“青奥会”)正式落幕。素有“火炉城市”之称的南京,在青奥会举办期间并未遭遇高温天气,反而是雨水和大风多次给比赛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使运动员在风雨中激情奋战,呈现出一届别样的“雨中青奥”。
据青奥气象保障中心现场服务部部长朱筱英介绍,从8月17日青奥会比赛开始,网球、帆船、帆板、皮划艇、高尔夫、射箭等项目先后遭遇中断或者延期的局面,一些展演和文化活动也被迫调整日程。
8月24日,南京遭遇雷电、暴雨天气,考虑到安全因素,只有6名芬兰运动员和8名瑞典运动员继续坚持参与“探险与寻宝”活动,其他国家和地区的104名运动员、青年大使选择取消活动行程。尤其是展演项目,受天气条件的限制更为严格。朱筱英介绍说,如果出现降水,轮滑地面、攀岩岩壁湿滑,以及武术地毯潮湿,展演均不能开展;平均风速大于7米/秒,阵风风速大于9米/秒,以及在暴雨、雷电和冰雹等恶劣天气条件下,组委会都会取消展演项目。
帆船赛和天气的关系最为紧密,风太大或者太小,都会影响到比赛的正常进行。朱筱英告诉记者:“帆船比赛项目在8月18日至24日期间进行。在7天里,因天气原因导致比赛出现4次日程变更,两次推迟,两次延期。”金牛湖帆船赛场的气象保障主管周晓明感慨道:“风力不足、雷电、大风、短时强降水这些影响比赛的天气全都来了。”
网球比赛也经历了雨水的“洗礼”。据网球赛现场气象服务保障主管陆一磊介绍,网球比赛是一种精细化的运动,对于降水和极端高温的要求很高,尤其是降水量在0.1毫米以上就有可能对比赛产生影响。8月17日和20日,网球比赛就因下雨天气被迫中断。8月24日14时至15时,南京自西向东出现雷雨及短时大风,受此影响,有4个场馆的比赛项目做了调整,而网球则在这一天经历了室内和室外的几次转移。为了让积水在最短时间里排出赛场,场馆团队用事先准备好的排水器材清理场上的雨水。在傍晚的混双决赛前,天空再次飘雨,网球比赛的最后一块金牌便在室内馆里诞生。
射箭也是一项室外比赛项目。一般来说,风速在10米/秒以下,风力在4级至5级以下,都不会对比赛产生太大的影响,运动员在平时训练和比赛时也会充分考虑到风带来的影响而作出技术判断。同时,这个项目对能见度的要求比较高。当大雾或是暴雨导致选手看不清靶纸时,比赛便会中止。据射箭比赛现场气象服务保障主管汪笑介绍,8月24日,因为出现短时强降水,技术官员考虑到雨水对运动员视野的影响而中断比赛15分钟。
虽然田径也是室外比赛的项目,但是在本届青奥会上并未受到降水太多的影响,反而很多运动员表示,十分喜欢这种雨水天气,不少选手还在雨中刷新了个人的最好成绩。在男子1500米决赛中,来自肯尼亚的选手索埃特以3分41秒99的成绩夺得冠军。赛后,索埃特还特别感谢了让他跑出好成绩的小雨,“我挺喜欢这种天气的,赛场内没那么闷热了,跑起来很舒服”。奥体中心田径比赛气象服务保障主管陈曲告诉记者,如果不是长时间的强降雨造成明显的积水,一般情况下,雨水天气对田径赛事没有太大影响。尤其是现在田径的器材设备有了改进,原始的火药发令枪变成激光式的,不再受雨天限制了。反而是8月24日的大风给田径场部分设施造成了损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