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定标外场试验在敦煌和青海湖拉开序幕 “风云三号”C星首迎定标和真实性检验试验
中国气象报记者张静报道 2014中国遥感卫星辐射校正及“风云三号”C星辐射定标与真实性检验联合试验(以下简称卫星定标外场试验)已于8月12日正式开始,并在甘肃省敦煌市西戈壁和青海湖两地同时进行。本次试验是“风云三号”C星投入业务运行以来首个大型定标和真实性检验试验。“本次试验通过获取相关数据,为中国气象、海洋、资源、环境减灾、军事等系列卫星业务化定标系数更新提供依据。” 卫星定标试验领队唐世浩向记者介绍。
同时,卫星定标外场试验的另一项重要任务是“风云三号”C星定标与真实性检验。“风云三号”C星是我国第二代极轨气象卫星中的首颗业务星,自2013年9月23日发射成功以来,综合利用星上定标、交叉定标、月亮定标等方法,对发射前定标系数进行了两次较大地更新。“基于野外实测数据对‘风云三号’C星数据和产品质量进行检验尚属首次。”唐世浩表示。
卫星定标外场试验期间,试验队将分别在敦煌和青海湖开展可见-近红外定标与真实性检验、红外定标与真实性检验、月亮辐照度地基观测、场地自动化观测、无人机航空高光谱成像等观测试验。从8月12日到17日,试验队已经进入外场6次,进行了5次同步观测,完成了在敦煌的大部分预定观测任务。“但由于近几天天气情况不好,我们只进行了一部分观测试验。”
“在本次试验中,场地自动化定标首次进入了业务试运行阶段。”唐世浩介绍,“试验队还测试了多种针对国产遥感卫星研发的通道式和光谱式自动化定标设备,观测数据将与传统手动观测数据一起用于在轨遥感卫星辐射定标。随着自动化定标系统投入业务运行,这将显著减轻野外定标的工作量,进一步提高遥感卫星定标频次。”
记者了解到,卫星定标外场试验将一直持续到9月初,主要参加单位有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环保部环境卫星应用中心、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卫星测绘应用中心等十多家单位。
(责任编辑:叶海英)
卫星定标试验队员正在对红外辐射计进行定标。张静摄影
卫星定标试验期间被大风摧毁的帐篷。张静摄影
风雨过后“无人区”里的来客
——记敦煌西戈壁卫星定标外场试验
中国气象报记者 张静
“今天去看看仪器吧!”“昨晚,风那么大,咱的帐篷不知道怎么样了?”
8月21日9时,2014中国遥感卫星辐射校正及“风云三号”C星辐射定标与真实性检验联合试验(以下简称卫星定标外场试验)队队员在讨论着当日的试验安排。
8月20日24时左右,甘肃省敦煌市迎来短时雷雨大风天气。卫星定标外场试验队的队员们期望着风雨过后的晴好天气,这样才能进入敦煌西戈壁辐射校正场进行试验,这里也被队员们称为“无人区”。
“‘风云三号’C星这两天对地观测方向性最好。咱们今天进外场,一方面收集数据、给相关仪器定标,一方面等待天气是否能够放晴,在‘风云三号’C星过顶时,进行观测。”8月21日一早,卫星定标外场试验队组长李元在向队员说着试验安排。
试验队队员兵分三路,一路前往西戈壁的大气点定点观测,一路在‘风云三号’C星过境前后一个小时内,在西戈壁10*10公里均匀采样区进行跑场观测,一路前往敦煌市的西洋水开展同步观测。
“由于西洋水观测场地距离较远,我们预定9时20分出发。”来自中国科学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的李新说。当日,他负责带领队员前往西洋水进行观测。
西洋水是敦煌辐射校正场东北方向40公里外的一片干涸湖床。它是离敦煌最近、面积最大的干湖床。“西洋水干湖床的陆表反射比明显高于敦煌戈壁表面,这将为遥感卫星辐射校正可见光波段提供理想的高端目标。根据实地勘测,该干湖床表面非常均匀,并且具有较为坚硬的表层结构,具备车辆通行的条件,是场地绝对辐射定标的理想场地。”李元介绍。
“发电机、太阳辐射计、黑体等仪器都装好了吧!”
“今天越野车的座位非常紧张,后座要挤四个人,我代替司机开车带大家进场。”李元说着。
10时一过,大家出发了,借助GPS定位系统,大约11时左右,到达了西戈壁。前往西洋水的队员也已到达。
我和我的小伙伴们都惊呆了!用这句话形容试验队队员的感受一点不为过。帐篷的钢丝全部断裂、像是泄了气的气球;全自动太阳光度计已经倒下,像是不满这风雨;红外仪器为了自保也倚在了拉线杆上……
根据卫星定标外场试验的观测任务,试验队被分成了大气组、自动化组、红外组以及地表组,敦煌市气象局协助加密探空,加放探空气球。
11时15分,试验队队员正式开始一天的观测任务,根据已经分好的组各自忙碌着。与此同时,为了在“风云三号”C星过境时,能获得准确数据,李元携带两名队员在预定的十一个采样点进行跑场试验。“预计,跑场结束需要2个小时。”李元向记者说。
“先把这个仪器安装好,都躺下了。”陈林说。安装仪器结束后,他开始了对该仪器和地表仪器的数据收集。
同时,来自北京大学的徐振东和他的两个助手,一边恢复着红外仪器的原貌一边着手对该仪器的定标。敦煌市气象局副局长王忠林更是当起了工人,帮着大家弄发电机、抬仪器。
就在此时,一个意想不到的情况出现了,“大气地表反射特性观测仪的二维转台进水了。”中国科学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的张艳娜说。只见他们赶紧拆卸下来、查看线路、清理积水。随后,他们进行了相关测试,以防线路发生损坏。
风雨过后的“无人区”好像不满队员们的打扰。天空云量逐渐增多,大家的期待落空了,只得放弃了这次观测。
13时左右,跑场回来的李元告诉了我们同样的结果,“跑场区的云量很多,无法开展观测。”
就在大家失望地收拾仪器准备走的时候,西洋水那边传来了好消息,“这边天气很好,我们正在进行观测。”李新说。
“风云三号”C星过境的要求,约每星期一个周期,21日和22日轨道最佳,角度最好。“错过了这两天,就要等着下一个周期了。”李元说,“庆幸的是西洋水的天气还不错。”
为了配合西洋水的观测,陈林和几个人从破旧的帐篷里拿出梯子,对全自动太阳光度计进行校正,由于雨后的戈壁地表松软,调试难度极大,大家不得不将固定好的仪器重新固定。
随着云量的增多,14时10分,大家彻底放弃了这次观测,装好仪器,离开了场地。
虽然风雨阻断了试验队观测的脚步,但阻断不了试验队那颗坚守的心……
(责任编辑:唐淼)
降雨,无法阻拦我们的脚步
——卫星定标试验外场观测小记
中国气象报记者张静
“这天真是让人着急,昨天就因为天气的原因,我们暂停了部分试验。”8月19日,记者来到2014中国遥感卫星辐射校正及FY-3C辐射定标与真实性检验联合试验(以下简称卫星定标试验)外场基地,刚到这儿,就听见试验的队员们在讨论着。
卫星定标试验于8月12日在甘肃敦煌和青海湖正式拉开大幕。8月18日,受降雨天气过程影响,部分试验项目只得暂缓。“根据试验进度,我们已经开展了7天完整的观测。这两天的天气不给力,队员们的家里都有事儿,时间不等人,争取还是多做点试验吧!”卫星定标试验领队唐世浩对此次天气过程表示无奈。
“巴局长,下午还有降水吗?”
“预计,有短时的降水天气过程。如果去外场,抓紧时间啊!”
中午刚刚吃过午饭,队员们还没来得及休息,就听见卫星定标试验队队员张勇向甘肃省敦煌市气象局局长巴秀天询问着天气情况。
“走吧!!我去拿发电机!!” “我去喊人!!” “别忘了黑体和辐射计!!” ……队员们各自分工,有序地安排着工作。
天公不作美。正当我们收拾妥当,出发去卫星定标试验外场时,雨滴降落了下来。
车子穿过敦煌市中心,慢慢地向远郊开去,一眼看不到边际的戈壁映入眼帘,人际罕至。“要不是司机张师傅认路,我们进来几次也走不出去。”唐世浩对记者说,“他就是这里的向导。”“这车辙印儿都是咱们做卫星定标试验留下的。”张师傅象导游一样给记者介绍着,“这个试验场地为400平方公里,我们竖起了木柱当作指向标,前方就是第一个标定点。”
当记者一行到达目的地时,刚一打开车门,就被这戈壁上的风沙阵势吓着了。风沙携带着雨滴闯进了记者的嘴里,身体在风沙里显得那么渺小,艰难地迈出每一步,卷起来的沙砾打在脸上生疼。原本搭在戈壁里的帐篷已经被吹得面目全非。“这次的帐篷虽然简易,但已经好多了,还坚持了好几天呢,之前我们买的帐篷早都被吹飞了。”唐世浩说。
安装发电机、调试仪器、确定黑体温度……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着,降雨和风沙好像根本不存在一样。“虽然现在天气不好,但相比赤裸裸的暴晒已经好多了。”记者从北京大学的徐振亮的脸颊那里看到了明显的分界线。
“黑体温度稳定在10℃,对仪器进行定标。”张勇说,“我们每一、两天就要对该仪器进行一次定标,需要分别取10℃、30℃、50℃、60℃、90℃等多个点的数据进行确认。”
就在队员们进行观测记录的同时,记者注意到了立在旁边的自动气象站。唐世浩说,“以后我们将在该场建立自动定标观测设备,自动气象站也会多更多的兄弟。”
随后,记者又陆续看到了几个定标点,这里不仅有“风云”系列气象卫星定标,还有海洋、资源、环境减灾、军事等系列卫星在这里进行定标试验。“这个黑色的地布就是资源卫星根据定标要求布设的地面参考体。”唐世浩对记者说道。
记者了解到,本次试验除了获取数据,为中国气象、海洋、资源、环境减灾、军事等系列卫星业务化定标系数更新提供依据。另一项任务是开展“风云三号”C星定标与真实性检验,本次直接基于野外实测数据对风云三号C星数据和产品质量进行检验尚属首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