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鲁甸 不忘汶川 ——记那些投身鲁甸抗震救灾气象服务的四川人
鲁甸县所在的昭通市,位于云南省东北部,被视作四川与云南紧密相连的纽带,有不少操着川音的川人,生活在这片土地。
在鲁甸地震中,就有这样一批气象人,他们来自四川,经历过2008年发生的汶川地震,如今为云南抗震救灾工作毫无保留地奉献着自己的力量。
汶川地震,他读高三
鲁甸地震,他第一个“应急”
2008年,家住四川遂宁的秦瑞18岁,正读高三。“地震啰,快跑快跑!”5月12日下午刚刚开始上课,强烈的晃动令教室里一片混乱。这是秦瑞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地震。
2014年8月3日,星期日,已经是昭通市气象台一名预报员的秦瑞正在寝室休息。突然,他感到一阵眩晕,随后看到吊灯左右摇晃——这感觉太熟悉了,像是已印刻进他生命一般。周边哪里地震了?秦瑞拉开门冲了出去。16时40分,除了值班人员外,1990年出生的秦瑞第一个赶回气象台,同事们都说,他是地震发生后首位进入“应急状态”的预报员。
“汶川地震那年,我很想去支援抗震救灾当志愿者,然而因高考临近不得不放弃。从那以后,从高中到大学,学校都开设了地震逃生、救灾常识课,我学到了不少,所以这次地震发生后我没太惊慌,只想着快点查出究竟是哪儿地震,当地天气如何,是否会影响救援。”秦瑞告诉记者。
从8月3日至14日,12天时间,秦瑞每天只休息4个小时左右。他说,付出这样的辛苦,既是气象人的本分,也是为弥补6年前没有做成志愿者的遗憾。
汶川地震,他做志愿者
鲁甸地震,他坚守雷达车
“来来,吃些煮洋芋嘛。”看到记者到来,正在准备晚饭的余加贵热情招呼着。洋芋即土豆,鲁甸县种植面积最广的经济作物之一。而这就是余加贵和同事们过去8天的唯一的食物。
8月6日,移动应急雷达车开入震区。余加贵作为昭通市雷达站的一名工程师,与另一位同事24小时坚守在这里,展开雷达加密观测。
“云南天气气候局地性特点明显,有‘十里不同天’的说法。鲁甸这边更是山高沟深。原有雷达站的监测范围内有不少盲区,因此,需要把移动雷达架设到震中区域,作为监测、预报强对流天气的有力补充。”余加贵解释说。
8月10日至12日,鲁甸震区出现较强降雨。对于这次降雨过程,从中央气象台到省、市、县各级气象部门都密切关注、缜密研判,早在7日就提前做出预报。然而,能否精确把握降雨出现的时间、区域以及单位时间的降雨量级,则需要做好短时临近预报。10日当晚,余加贵和同事没敢合眼。11日3时,雷达回波图上呈现一大片刺眼红色,他立即致电市气象台,提醒发布预警信息。两小时后,强降雨如期而至。
在闷热潮湿的移动雷达车内坚守,并非一件易事,但余加贵依然斗志高昂。他是四川清流人,如今已经成为昭通“女婿”,他说,为“第二故乡”的群众做些事情责无旁贷。
汶川地震,他在震中奋战13天
鲁甸地震,他再进震中
鲁甸的昼夜温差很大,正午时分,烈日透过高海拔地区稀薄的空气炙烤大地,气温可达到33℃左右。连续几天的露天作业,让王国庆的皮肤变得更加黢黑了。
王国庆,四川省防雷中心副主任。鲁甸地震发生后,受中国气象局委派,他带领8名同事来到鲁甸,主要负责安装震区防雷设施。震后伊始,道路并不通畅,他们扛着避雷针及相关设备,步行5公里进入震区。安装防雷设备的条件艰苦,几乎需要纯手工操作,为此,王国庆每天都要工作9小时以上。据统计,鲁甸全年雷击日数达80多天,8月份正是雷暴活动活跃期。王国庆和同事们的工作,为震区群众和救援人员上了一道“保险”。
“群众居住的帐篷、板房一般设置在大片开阔地。这种安排有利于防止余震带来二次伤害,但雷电风险也大。重视震后民众安置点的防雷问题,是气象部门从汶川地震救灾工作中继承的经验。”王国庆说。
汶川地震时,王国庆就曾带领突击队进入震中,连续奋战13天。此后,他的身体透支严重,连续吃了两年中药进行调养。
“去过汶川,做梦都会看到震区。地震的破坏力太大了!看看这残垣断壁,老百姓失去了太多,不能再受伤。”王国庆说,正因为经历过汶川地震的洗礼,当得知鲁甸发生地震后,他主动申请带队来云南。“云南和四川是邻居,全国气象工作者又是一家人。为自己家人做事,再苦都不会喊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