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鲁甸抗震救灾气象服务系列报道之二 ——用责任诠释气象精神
鲁甸“8·3”地震是云南自2000年以来首次出现里氏6.5级以上(含6.5级)强震,同时,由于震源浅、震中核心区人口密集,震区房屋抗震性较差,地震破坏力较强。尽管气象职工及其家属没有出现伤亡情况,但昭通市、鲁甸县震感强烈,震区大部分自动气象站遭到损坏。
面对强震,广大气象工作者并未出现慌乱,气象业务始终保持正常运转。从云南省气象局到相关市、县气象局,所有干部职工取消休假,全员到岗,在抗震救灾气象服务中,体现出“爱岗敬业、敢于担当、勇于牺牲”的可贵精神。
责任,冲在一线
在地震发生3小时后,云南省气象局局长程建刚和省气象台台长杞明辉就随省政府工作组步行进入震中龙头山镇。由于道路不通,为轻装前行,行李、物资被留在5公里外的大巴车上。那一晚,程建刚一行滴水未沾、粒米未进。
在跟随省长李纪恒调查灾情的途中,程建刚不断通过电话与北京、昆明、昭通的专家及工作人员沟通,商议震后气象保障服务的重点与难点问题。而省气象局局长站在抗震最前线的消息,也给全省气象工作者带来巨大触动与激励。
在震后第一晚,龙头山镇下了两个小时阵雨。浑身湿透的程建刚在龙泉中学一处受损较少的校舍内过夜。不断出现的余震以及对灾情的忧虑,令他彻夜未眠。就这样,震后48小时,程建刚始终没有离开震区。在他看来,只有真正做到“靠前指挥”,才能实现“靠前服务”。
接替程建刚坚守一线的是省气象局副局长尹晓毅。从8月6日起,尹晓毅坐镇鲁甸,每天直接参与研判震区天气,并帮助协调多部门合作事宜。直到8月17日,尹晓毅才离开鲁甸,那是因为昭通市永善县又发生了5.0级地震。他带领工作组从一个“一线”,赶赴另一个“一线”。
在进入震区唯一的一条公路上,路边的移动雷达车、移动气象站非常显眼;在震中,则活跃着防雷技术人员、气象科普小分队的身影。有志愿者感到疑问,为什么地震发生后,气象工作者要冲到第一线?昭通市气象局局长张成稳说:“降雨、气温、雷电活动对于震后救援、物资运输、堰塞湖排险、防疫、群众安置工作都有重大影响。不到一线,我们的服务无法更精细,亦不可能真正了解民众需求。”
敬业,战线上的不同坚守
地震发生后,省气象台启动双首席值班制度,又与国土资源部门联手启动地质灾害气象风险加密监测。“我们还专门请已退休的首席预报员、老专家回气象台坐镇。云南地形复杂,短时临近预报难度较大,老专家的经验能起到关键作用。”杞明辉说。
每天的早晨,从参加与中央气象台的会商,到与市、县气象台会商,有时还要专门召集“短临预报小组”研判天气过程,杞明辉经常忙到11时许,才想起没有吃早饭。这样的工作状态已经持续十余天,应急人员的身体或许疲惫,斗志却依旧昂扬。
余加贵是昭通市雷达站工程师。8月6日,他与同事跟随移动应急雷达车进入震区。自此,不足6平方米的雷达监测室成了他坚守的阵地。雷达车24小时需要有人值守,尽管车厢闷热的空气让人难熬。
8月10日至12日,震区出现较强降雨。堰塞湖排险,需要精确把握降雨出现时间和区域。要满足这一需求,及时、准确传输雷达监测的数据至关重要。10日晚上,从震区的雷达车到30公里外的昭通市雷达站,相同时间,不同空间,余加贵和同事彻夜紧盯雷达回波图。最终,这次过程的短时临近预报非常准确。在气象部门配合下,12日,红石岩堰塞湖第一阶段排险工作顺利完成。
鲁甸县气象局副局长月光亮的坚守则是“动态”的。在地震后,不少自动气象站遭到损坏,月光亮与应急小分队连续奋战在震区,修复或新建气象观测设备。8月5日,月光亮和同事们抬着仪器,翻山越岭进入红石岩堰塞湖区,安装应急气象站。正是这个气象站,为堰塞湖排险提供了宝贵的气象数据。
牺牲,“这点伤痛算什么”
自地震发生后,张成稳平均每天只休息不到4个小时。这个身体健壮的汉子两眼通红,声音也变得嘶哑。更令人揪心的是,张成稳的右手食指缠着厚厚的纱布。
今年7月7日,鲁甸县发生泥石流灾害。张成稳带队赶赴灾区,在调查灾情时被山石砸到食指,不得不做了指甲摘除手术。而在鲁甸发生地震后,张成稳依然身先士卒,多次进入震区。一天下来,裹在手指上的纱布从白色变成灰黑色。张成稳说:“鲁甸的百姓太不容易了,灾难一个接着一个。与他们相比,这点伤痛算什么?”
同样“轻伤不下火线”的还有鲁甸县气象局局长马光芬。从8月3日晚上到5日凌晨,马光芬除了去震区外,就是在会商室工作,一直忙碌没有休息。5日早上,马光芬下楼时一脚踩空,右脚扭伤,踝关节造成脱位。“这个时候,我怎能卧床休息?”马光芬的固执让医生很无奈。
所谓牺牲,除了身体的伤痛外,还有很多。杨友萍是昭通市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市气象台年轻预报员多。我守在这里,他们心里会安定些。”从3日开始,杨友萍就直接搬到单位去住,没再回过家。由于她爱人也参与救灾,夫妻俩只得把儿子送去住校。
“孩子之前没住过校,这次送他走又很仓促,真担心他会不适应。13日下午,我抽出1个小时去学校看他。他却告诉我,‘妈妈别担心我,我在这里很好’。”看到孩子这么懂事,杨友萍背过身去,眼泪忍不住淌了下来。
传承,精神感召润物无声
8月3日晚,震区移动气象站的第一批值班人员中有56岁的王强。两年前,王强担任昭通市气象局调研员,正式“退居二线”。在地震发生后,这位老气象工作者主动申请带队“上前线”。不为人知的是,王强是一名糖尿病患者。在震后的前两天,移动气象站点配备的干粮都含有糖分。王强无法食用,只能硬撑下去。
几天后,接替王强值守在移动气象站的人中,有一位1992年出生的年轻人叫孙东汉。这两位恰恰是值班人员中最年长和最年轻的人。
孙东汉今年刚参加工作,就赶上了地震应急服务。他说,从王强这些老气象工作者身上,不仅学到了很多业务技术,更被对方的责任意识、敬业精神所打动。王强则认为,孙东汉这些年轻同事在抗震应急服务中用行动证明“90后”并非“手不能提、肩不能扛”。在坚守移动气象站的过程中,气象精神的传承显得润物无声。
然而,精神力量的感召绝不仅仅在部门之内。地震后,昭通市气象局纪检组组长胡勇家中有两个人活跃在抗震救灾前线。胡勇今年读大四的女儿通过报名,成为了一名志愿者,在昭通市医疗点负责向伤员发放衣物、药品。志愿者工作很辛苦,常常一天下来都没时间坐下休息一会儿。
原来,在8月3日那天,胡勇原本计划带女儿出去玩。地震后,他一面开车往市气象局赶,一面让女儿帮他打电话核实灾情。“或许是这次经历对她有所触动。她没和我商量,就去报名当志愿者了。”胡勇说,这次经历后,他相信女儿会更加理解父亲的忙碌与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