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超:行云布雨的高空“战士”
“这样大规模的飞机作业在吉林省是首次,我们跟着一架架飞机起飞、降落,给农民带来希望,觉得特有成就感!”徐超兴奋地说。今年夏季,吉林省出现了明显的旱情,8月14日到17日,吉林省人影办联合黑龙江省人影办、内蒙古自治区人影办对旱区进行高空增雨作业。徐超作为吉林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高空业务科的一名一线作业人员,连续3天上飞机进行增雨作业。
8月15日13时40分,和往常一样,徐超娴熟地为飞机安装碘化银焰条。安好焰条后,他一口气把两瓶45公斤重的液态二氧化碳搬上飞机,随后进行起飞前最后的检查。工作6年,这样的流程徐超早已熟记于心。“由于增雨作业飞机的密封性不是很好,高空氧气稀薄,作业人员要靠氧气瓶吸氧。机上噪音大,燃油味儿浓,遇到气流还很颠簸。刚工作那会儿,有一次飞行时,我嘴唇都紫了,却不知道,后来别人提醒我才赶紧吸氧。现在好了,都没什么感觉了。”徐超笑着说。
14时5分,作业飞机起飞。徐超逐一打开北斗系统、GPS(全球定位系统)、PMS(粒子测量系统)和电脑上的宏观探测系统等仪器,并跟指挥中心保持联系。飞机到达长岭县区域上空3800米,徐超观测到温度、湿度及云层适合作业,此时的飞机已经进入颠簸状态。向指挥中心调取作业区数据后,徐超启动喷洒装置,向云层喷洒液态二氧化碳和碘化银焰条。这时,指挥中心突然发来消息:“梨树地区对流很强,需要注意。”飞机进入强对流区随时有被雷击的可能,非常危险。徐超立即从指挥中心调取数据,雷达图上已显示周围都是强对流云团。他沉着冷静,马上和同事分析数据,在雷达图上找到了安全飞行的“缝隙”。伴随着剧烈的颠簸,飞机绕过一个个强对流区域,并于15时47分安全着陆。
徐超整理好作业记录,走下飞机,询问起降雨情况,仿佛忘记了刚才的惊心动魄。听到长岭地区已有降水的消息,他欣慰地笑了,脸上的紧张和疲倦也荡然无存:“我们进行作业后,就是希望听到有降水的消息。”
在同事刘建朝眼里,徐超是个开朗健谈的人:“平时看他爱说爱笑,但工作起来特别认真能干。在省人影办的实验室以及敦化实验室,从买设备、找专家咨询论证到办理各种手续,再到最后支付审批都是徐超做的。”2013年10月至12月,徐超完成了“东北区域人工影响天气能力建设”项目中所需购买的云室设备和风洞设备的调研、办理公开招标的审批手续、招标结束后对招标相关文件的整理归档、直接支付资金的审批手续等一系列工作。他主持的课题《2000L云室测温和控温系统的应用》获中国气象局吉林省人民政府人工影响天气联合开放实验室优秀科技成果奖,参与的课题《利用地面雨滴谱资料进行吉林省人工增雨催化效果的研究》获得吉林省气象局科技开发一等奖。
徐超常说:“我的工作都是些挺平常的事,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在高空作业科的6年里,他上飞机作业一百多次,有时一天要上三架次。他就像一个高空“战士”,行云布雨,向大地播撒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