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策划】中秋话月:风向杆上的那一轮圆月
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即将到来,在这个象征着团圆的日子里,坚守在岗位上的气象工作者却不能回家与亲人团聚,仍然无怨无悔地奉献着。他们身负观云测雨的使命、肩扛气象服务的重担。在这千家万户阖家团圆的时刻,他们却不能与家人团聚,虽然心中充满了思念、牵挂还有遗憾,但更多的却是沉甸甸的责任。“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古人的词句恰如其分地体现出他们的情思。让我们聆听他们的心语,感受他们的真情,并道一句:“中秋快乐!!”
中秋话月:风向杆上的那一轮圆月
詹先红
“中秋月圆之夜,与家人、亲朋欢聚一堂,吃月饼、赏圆月”——提前相约,共享中秋天伦之乐对于藏东气象保障技术员来说常常是一种奢望。为广大百姓提供及时、准确的气象预报必须有气象仪器保障。哪里有故障哪里就有排险的装备保障员,维护设备安全是气象保障人员的使命,更成为了一种信念。
2009年的中秋佳节,西藏自治区昌都气象局的装备保障人员就是在贡觉县县域无人自动气象站的观测场内度过的。中秋节前一天,数据传输出现异常。在观察数据传输情况的短短几个小时里,大家都希望移动信号接收不正常仅仅是短暂现象,但县自动气象站的看护员打来电话,确认了故障:观测场风向杆的铁架子倒在地上,里面还有很多“电线”被拉扯剪断。得知此消息,装备保障中心的工作人员立即准备仪器,整装待发。
我们以最快的速度赶赴现场,观测场内一片狼藉:风向杆拦腰折断、场内设备线路被割断、曲管地温表摔坏并散落一地、太阳能电池板不翼而飞……我们保护现场并报警后,第一时间向有关部门汇报现场情况,技术人员下载数据,忙碌的修复工作紧张有序地开展。
通往观测场的乡村便道在离观测场近两公里的地方中断。装备保障中心主任陈西和副主任孙禄顶着烈日,麻利地从车上将设备扛进观测场,体重近100公斤的仁青罗布师傅也气喘吁吁地帮助我们扛设备。
浅层地温传感器被强行拔出,丢在观测场内。“深层地温套管及温度表没有异常,但数据没有显示,可能是数据线被割断了。”孙禄用一口浓重的甘肃“男低音”将分析结果告诉了我们。“这样吧,小孙负责把深层地温的线路连接好,詹姐我们三个把浅层地温土层挖开,重新安装地温表!!”陈西果断地安排着进场后的工作。骄阳似火,我们三人挥锹铲土在地温场依次挖出5厘米、10厘米、15厘米、20厘米的斜沟,并将地温表安装妥当;孙禄坐在裸露的地温场边,不时擦着汗,一根一根地将深层地温传感器上的线路连接好。西藏高原的天气犹如孩子的脸,说变就变。在我们刚将地温场修复完成而且还来不及收拾检测仪器之时,一阵狂风后,暴雨倾盆而至。我们无处躲藏不说,,又担心设备被雨淋,于是顶着狂风,打伞保护装备检修。 半个小时过去后,雨过天晴,一道彩虹挂在天边,而我们像四只站在观测场内的“落汤鸡”,相视开颜大笑。
测电路、焊接线路靠的是细心,将10米高的风向杆送至距观测场5公里的县城修复还要靠体力。修好并返回时已是晚上9点,我们其中三个人在三个方位各拉一个风向拉线,陈西居中,慢慢地将风向杆立起。我们知道不论哪个方位的拉线稍有偏移,风向杆都有倒地砸人的危险。在大家齐心协力之下,风向杆终于垂直竖起风杯缓缓转动。当设备完全正常并上传记录时,已是深夜12点。
又大又圆的月亮挂在空中,思乡之情涌上心头。繁星满天,月亮孤寂地挂在空中,将风杆和我们的身影拉得很长很长。我们围坐在一起就着矿泉水吃干粮,打开手机,短信提示音此起彼伏。我们在没有月饼的中秋夜晚看着一条条祝福短信,享受着成功恢复自动气象站带来的喜悦,感受着亲情和友情,体会着别样的温馨。
(来源:《中国气象报》 责任编辑:颜昕)
气象人的中秋节
葛丽娟
月色如洗,柔风微凉。一家人围坐在树下,赏着穿云而过的圆月,尝着唇齿留香的月饼,听老人讲一段传说,向亲人诉一份思念。我想,这永远是中秋最美的画面。
山西省吉县气象局远离城镇,独居山头之上。这里远离喧嚣,特别是在月圆之夜,总让人觉得和月亮是那样的亲近,仿佛天地之间别无他物。
气象工作没有节假日,需要24小时值班。每当临近中秋、春节这些传统节日时,大家都会早早地关注值班表。这时,大家的心情是相似的,既期盼又矛盾。期盼过节那天,不是自己值班,这样就可以放心和家人过个团团圆圆的节日;矛盾的是,班必须要有人值守,不是自己肯定就得是别人,心中也不是滋味。慢慢地,单位形成了一个不成文的规定:中秋节的晚上,不值班的人带着月饼、水果来到值班室。到了观测时间,大家抢着帮助值班人员一起观测,反倒比平时热闹了许多。
县气象局因山高路远,平时本就清静,到了节日里,更不会有外人到来。但去年的中秋却迎来了一批客人。他们刚走进气象局,就直奔值班室,望着阴沉沉的天空问值班员:“请问,晚上月亮能出来吗?”值班员分析最新的气象数据和指导预报后,回答:“今天晚上报的是阴天,怕是很难见到月亮了。”“那我们开车要走多远才能看到月亮?”客人的问题很突然,值班人员也蒙了一下:“从预报来看,估计得出临汾地区了!”“哦,那太远了,我们不去了。你们这儿真美,明年中秋来你们这里赏月就很不错嘛。”“好啊,欢迎!”晚上大家来探班的时候,值班员别有兴致地给大家讲着有趣的客人。看着值班员那快乐的神情,我们明白:每逢佳节倍思亲,不能守在亲人身边,有人来能说说话也很温馨。
县气象局建在山顶,位置颇高,当那又圆又大的月亮从远处的山脊上一点点升起来的时候,我们的视线与月亮几乎是平行的。那种美丽确实会让人震撼,我们将其称为气象局里的“奇景”。中秋的月亮,如玉石般晶莹剔透;如水的月光,让世界一片清明。在这样的背景下,观测员迈着坚定而又轻盈的脚步,一手拿着观测薄,一手拿着手电筒,走在通往观测场的小路上,闪烁间,与明月相互辉映,画面是那样的唯美、和谐。为了气象事业,为了更好地服务社会和公众,全国每个气象站在中秋佳节都有这样的观测员。他们用这种特殊的方式,守护着圆月之下的平安快乐,这不也是中秋节里最美的画面吗?
完成手头工作以后,大家围坐在气象大院里一起赏月,谈理想、念家人,开玩笑、唱情歌,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在这样的氛围里,不觉辛苦,只有欢乐。因为奉献,我们更感觉到人生的踏实和美好。多年以后,也许有的人会从这里调走,有的人会一直坚守,但无论在哪里,我们共度中秋的场景都会是大家记忆里最美丽的画面!
(来源:《中国气象报》 责任编辑:孔岩)
月上昆仑分外明
李志宏
中秋节将近,看着窗外渐渐圆润起来的月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气象局局长车罡挂念起了坐落在喀喇昆仑山脚下,叶城县气象局里的一帮年轻人。
近年来,喀什局每年都要安排新参加工作的业务人员到地区气象基层台站锻炼。今年新分配到叶城县气象局的业务人员相对较多。由于业务服务和其他任务十分繁重,县气象局要求所有人员必须坚守岗位。这些年轻人将在中秋节远离家乡、不能与家人团圆……想到这些,车罡坐不住了。
叶城县距喀什市200多公里。经过大半天的颠簸,车罡一行人来到叶城县气象局。本来冷清的院子,一下子热闹起来。车罡放下给职工们送来的月饼、牛羊肉和饮料就直奔食堂,与大家一起择菜、切肉,带头下厨为大家烹制了最拿手的菜:番茄鱼、土豆烧牛肉。他还提议每个人都做一道拿手菜,作为送给同事的最好礼物。这一提议得到了热烈响应,大家纷纷摩拳擦掌,一展厨艺。气象局里的“节味”更浓了。
维吾尔族是不过中秋节的,但在县气象局工作了20年的女观测员孜拉古·阿布拉因为经常与汉族同胞一起过中秋,也深深地爱上了这个象征举家团圆的节日。她说:“这比过什么节都重要,因为我们是‘一家人’!!”但是这天的布孜拉古·阿布拉却显得坐立不安,眼见天入暝色,她不停地在单位门口踱步张望。原来,她是在等一大早去维护自动站的段永生等同事回来过节。
直到21时,段永生他们才拖着疲惫的身子回来。就在前一天晚上,从卫星云图上分析,喀喇昆仑山区内柯克亚乡的一个山洪指标站有可能出现较强降水天气过程,但值夜班的段永生整整一个晚上都没有收到自动气象站传来的数据。职业的敏感性告诉他,这个站又“闹情绪”了。天还没亮,他就与驾驶员和维护人员直奔140多公里外的柯克亚乡坡笼自动气象站。果然,是传感线路被老鼠咬断了。这样的情况对于段永生来说已是屡见不鲜。去年中秋夜,二牧场自动气象站出现了令人费解的瞬间“强降水”。他们赶去检查,当打开量雨器,一条蛇正吐着信抬起头来......
对于叶城气象人来说,节假日和平常日子并没有什么两样,因为常年都要马不停蹄地奔忙于观测场和喀喇昆仑深山内的28个区域自动气象站之间,还有一刻都不能大意的预报服务和其他值班任务。
一轮圆月跃上昆仑,全局的职工也到齐了。食堂里菜肴满桌,大家围聚在一起,欢声笑语。
席间,细心的车罡看到年轻的观测员周元懿心事重重,一问得知他母亲因心脏不好最近正在住院治疗。车罡随即拨通了周元懿父亲的电话,详细询问病情,祝老人早日康复,还汇报了周元懿的工作表现。随后,车罡又与叶城县气象局每个干部职工的父母一一通了电话,代表喀什地区气象局党组向他们祝贺中秋节,聆听他们对子女的期望并征求他们对气象工作的建议。一时间,在电话那头,乡音声声传思念;在电话这头,温馨连连暖昆仑。
谁能说,在喀喇昆仑山脚下叶城县气象局全体职工的心中,这个夜晚的月亮不是最美、最圆的呢?
(来源:《中国气象报》 责任编辑:颜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