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梦想,会飞得更高 ——辽宁省推进气象现代化工作掠影
“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既是一场攻坚战,更是一场持久战。”辽宁省气象局局长王江山说,实现气象现代化这一梦想,不仅需要凝聚各级党委、政府的力量,汇集社会公众的力量,更需要各级气象部门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和求真务实的态度扎实推进。
2014年5月,《辽宁省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实施方案》《辽宁省气象现代化指标体系和评价实施办法》印发执行。在梦想的驱动下,辽宁省气象局加快了迈向气象现代化的步伐。
启动现代化建设引擎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气象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气象现代化建设作为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大力推进。”5月29日,辽宁省副省长赵化明就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工作召开会议,要求各级政府加强对气象现代化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将气象现代化建设纳入各级政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完善公共财政保障机制,建成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的协调机制。
7月1日,辽宁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17年在全省建成结构完善、布局科学、功能先进、技术领先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气象预报预测系统、公共气象服务系统和科技支撑保障系统,气象事业整体实力居国内先进水平。省政府还通过加快落实省部合作协议、将气象工作纳入政府绩效考核、组织开展气象工作督查等多种方式为辽宁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创造条件。
与此同时,辽宁各市、县级政府从多个层面大力支持气象现代化建设。沈阳市投入213万元购置新型气象应急保障车;辽阳市编委批准成立市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新民市(县级)政府印发《气象灾害预警接收机管理制度》,推进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
目前,辽宁省所辖14个市均成立了人工影响天气领导机构,34个县将“两个体系”运行维持经费纳入公共财政预算,10个市、38个县将气象工作纳入对地方政府的绩效考核。
引领现代化建设航向
“气象业务现代化是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的关键,也是我们必须要抓好、抓实的核心任务。”据辽宁省气象局副总工程师陈艳秋介绍,省气象局以强化公共气象服务能力、完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建设精准化气象预报预测系统为抓手,积极构建集约高效的业务运行体制机制。
“通过网络版综合业务平台可实现气象信息共享、山洪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乡镇气象要素预报订正、防雷业务综合管理等多种功能。”大洼县气象局局长李俊和告诉记者,这提高了工作效率,缓解了县级气象部门人员紧缺的局面。该平台只是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的一个缩影,目前辽宁县级气象部门在台站基础设施建设、机构改革设置、气象业务综合集约、强化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等方面均取得长足进步。
在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的过程中,辽宁省气象局还在完善科技和人才保障机制方面下足了功夫。围绕暴雨、大气环境、农业气象和生态气象、区域数值预报、气候变化等重点领域,省气象局组建创新团队,集中力量开展科技攻关,完善科研投入、科研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等机制,通过培养和引进高层次人才,为全省气象部门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提供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
共享气象现代化成果
“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其宗旨就是让更多的人共享气象现代化建设成果。”正如陈艳秋所说,辽宁省气象局本着“开放合作、共建共享”的原则,已与交通、农业、水利、国土、环保、民航等多部门建立合作机制,以气象现代化建设成果为依托的精细化服务产品也已惠及政府决策、粮食生产、城市运行、公众生活等多个领域。
2014年夏天,辽宁遭遇1951年有完整气象记录以来的最严重夏旱。由辽宁气象部门开发的决策服务版手机客户端得到广泛应用,各级党政领导可通过该软件查收最新气象预报预警信息和气象服务产品,实时调阅每10分钟更新一次的气象监测数据。据辽宁省气象服务中心李岚介绍,辽宁气象部门还开发了满足公众需求的普通版气象服务手机客户端,该版本软件目前处于试运行阶段。
在推进气象服务社会化进程中,辽宁省气象局坚持以公共气象服务需求为导向,主动打破传统气象服务模式局限,将微博、微信、手机客户端等新兴媒体作为有力抓手,充分发挥新兴媒体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的优势,进而满足信息化社会对气象服务的需求。8月26日一早,由辽宁气象微博发布的“沈阳大雾橙色预警信息”被粉丝转发多次,更有热心粉丝跟帖评论,提示高速公路封闭情况。新浪网发布2014年二季度辽宁政务微博盘点结果显示,辽宁气象微博已发布信息8000余条,拥有粉丝约21万人,影响力高居辽宁各行各业官方微博第4位。
“虽然辽宁气象事业的发展水平与气象现代化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但我们坚信,有梦想,会飞得更高。”王江山充满期待。